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立德,就是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3.18讲话精神,遵循“八个统一”原则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5月22日,太阳集团城网站2003师生一行37人,来到汶川地震遗址映秀小镇,步入展馆、聆听讲解、见证奇迹,在缅怀中成长。此次实践教学体现以下特点:
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马原”课是大学思政课中最抽象、最理论化的课程。学生对该课程最大的困惑是内容与生活距离太远。如何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指导自身的学习和生活?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社会主义史等等。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此次对四川省抗震救灾遗址映秀的考察调研,让学生在别样的生活场景中,从感人肺腑的动人故事中,从身临其境的体验中,学习英雄、铭记英雄,深切领会“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触动他们从所修专业出发思考,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故此,有同学感叹:“自然之力是不可抗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降低地震的损失,研究地震波的性质,材料的物理性质,建筑结构的力学性质,使之尽可能减小地震带来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体现了感染力和理论性的统一。作为十多年后的来访者,未到映秀前,绝大多数学生可能并不能真正理解那场地震带给映秀的创伤,明白中国人民打不到、压不垮的精神。然而,站在遗址边,学生们感受着当年发生的那场惊心动魄的灾难,漩口中学里的课桌还在,里面还有一个破了的奖状,听到当年老师和学生们互相救助的事迹,眼眶湿润了,听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救援,感受到了国家的力量。康厚德老师更从理论上指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所在;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英勇气概;以人为本、尊重科学,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和对科学的尊重;抗震救灾精神是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精神的一次伟大升华。
体现了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也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那时滚滚灰烟今天青山绿水,那时残垣断壁今天依河成街,那时恐惧绝望今天富饶安乐。岷江畔的映秀镇,用钟面的裂痕记载了我们百年奋斗史中曾经碰到的天灾残酷,用庄严肃穆的音乐吹奏出我们民族的大爱无疆、坚硬脊梁,用如织的游人展现了我们披荆斩棘、建功立业的伟大奇迹。正如同学慨叹:“伤疤不是为了掀开来给人看的,而是为了提醒自己。忘却的是伤痛,纪念的是勇气,希望这一趟实践后,我们都能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
体现了以点带面的原则。回到课堂,同学们选择不同的角度与大家分享映秀之行的感想,以点带面,扩大实践教学的辐射面。有同学感叹:纵观建国以来的困难灾难,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共产党员的身影;哪里最需要,哪里就有党旗在飘扬!有同学分享救灾中可歌可泣的故事:用血肉之躯为学生撑起逃生通道的老师,冒着生命危险挑战高难度跳伞的救援部队……广大灾区人民,面对灾难不屈不挠,无数的人自救互救,患难与共,自强不息。有向大家分析汶川县在攻坚脱贫中,如何通过“三束光”在2018年整体脱贫摘帽,并入选《亚洲减贫报告2020》成为唯一的县级案例。
回望过往的奋斗路,是为了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循着小镇浴火重生的足迹,同学们在缅怀中见证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感慨中体悟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在人类发展史上取得人间奇迹,在知行统一中认识到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
(执笔人:罗敏,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太阳集团城网站2003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