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铃声响起,太阳集团城网站2003思政课教师谢瑜却走下讲台。
“你是学习什么专业的?你知道玻璃的哲学吗?”从一个小问题切入,谢瑜和身边的学生认真探讨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讲述自己感知到的现象,谢瑜联系哲学理论进行阐释。
“西方人对自然的理解,意味着问题的存在。而中国人对自然的传统理解,意味着问题的终结。”从“自然观”的变迁到“科学和宗教的关系”,谢瑜围绕课程重点,带领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这样的思政课堂在西南交大已是常态。近年来,针对思政课程内容抽象枯燥、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西南交大从课堂内容、教学手段、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对思政课教学进行改革。学校成立思政课教学团队,探索启发式、问题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形成了“对话—反思”的教学模式,破解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
在开展集体教研、强化课堂设计的过程中,西南交大思政课教学团队不断梳理总结经验,教师的水平越来越高,教学内容和手段也不断丰富。在整理“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内容时,思政课教研部教师覃世艳发现,自然辩证法中的“西方话语”已经很成熟了,而“中国话语”亟须总结和梳理。在谈及中国自然辩证法时,存在着“无话可说”“有话难说”的窘境。
为了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一边倒”的现状,西南交大思政课教师开展“集体攻关”,挖掘中国智慧,构建“中国话语”素材库,包括中国传统话语素材库、中国当代话语素材库、西方使用中国话语的素材库。同时,结合“对话—反思”模式,探索出中国故事教学法、老科学家口述史研究法、科技人物访谈法等教学方法。当枯燥的理论变成妙趣横生的中国故事、人物案例时,自然辩证法一改严肃的面貌,魅力十足,吸引着学生主动学习探究。
在西南交大校长徐飞看来,只有思政课堂“活起来了”“火起来了”,学生的“精气神”也起来了,对思政课才能“真信、真学、真懂、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