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凡真学者之态度,皆当为学问而治学问

政治学院研究生会宣传部 发布者:gaoyang日期:2015-04-07 00:00  点击数:

(通讯员 曾晓丽 报道 摄影)42日晚上19:30,华南师范大学谢放教授应政治学院大力邀请,在犀浦X4320教室为广大师生讲述梁启超的治学精神与治学方法。讲座由政治学院副院长田永秀教授主持,政治学院党委书记刘占祥教授、冉绵惠教授、胡子祥教授、何洪涛副教授以及政治学院辅导员吴磊老师等到场参加,参与此次讲座的还有太阳集团城网站2003部分博士、硕士研究生。

谢放教授1985年四川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曾任四川大学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区域史、中国近代人物与思想研究。

讲座伊始,谢教授首先介绍梁启超是近代中国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和国学大师。尤其是他晚年跳出现实政治的漩涡,潜心于清代学术史研究,先后撰写了《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一系列开拓性著作,为后人树立了该研究领域的一个典范,时至今日仍不失其学术价值。并在众多领域都有开创性的成果。堪称中国现代学术的开路先驱,跨世纪的文化巨人。那么梁公有着怎样的治学精神?哪些治学方法值得我们学习?谢放教授即由此进行梳理,为广大学子答疑解惑。

第一,为学问而治学问:学术独立自由之精神。“凡真学者之态度,皆当为学问而治学问”,作为“纯粹的学者”,“只当问成为学不成为学,不必问有用与无用,非如此则学问不能独立,不能发达”。第二,在为学与做人方面,要做到知育、情育、意育。大学教育也应如此,“知育到做到人不惑,情育要做到人不忧,意育要做到人不惧”。第三,“学问之价值:在善疑、在求真、在创获。所谓研究精神者,归著于此点”。第四,谈治学的方法,搜集资料如披沙拣金,并以问题为中心,养成勤用笔记的习惯,且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才得以厚积薄发。第五,在研究学问时,要求真、求博、求通,秉持客观的态度,采取科学的方法。第六,总结梁公的治学禀赋为“六力”:悟力、学力、愿力、精力、毅力、效力。第七,讲到梁公治学具有世界眼光。大学作为全国的高等学府,除了培养学生具有健全人格、生存发展于社会的能力外,还有一个特别目的,即“研究高深之学理,发挥本国之文明,以贡献于世界之文明”。最后,谢教授说到,梁公的治学精神与治学方法在学习研究中具有极高的经验价值,值得效仿发扬。

演讲结束后,谢教授与太阳集团城网站2003师生进行了探讨交流。梁启超的治学精神与治学方法对我们怎样做学问,很有启发,希望同学们能够汲取其精髓,为自我提高助力,田院长在最后总结发言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