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莉 报道 荣然然 摄影)为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全面了解在“博洛尼亚进程”中各国的教育发展现状,并对比当下我国的教育改革现实形成一些自己的思考,2013级马列硕士班特于5月19日上午9:50在X9133召开了“博洛尼亚多数进程”读书交流活动。政治学院院长助理、近现代史教研室主任胡子祥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和评委出席了此次活动。此次活动由班长许留锋主持。
活动伊始,许留锋同学首先就“博洛尼亚进程中挪威师生国际流动性研究”这一主题从“博洛尼亚进程中挪威师生国际流动的原因”、“挪威师生流动性的内容”和“博洛尼亚进程中挪威师生国际流动性的成效及问题”等维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在“博洛尼亚进程”影响下实施的挪威师生国际性流动虽然能促进挪威教育与欧洲高等教育区的教育接轨,推动欧洲教育共享进程,但也存在着诸如师生流动性期短、国家人才保护主义等一类的问题。接下来便是荣然然同学的精彩发言,她从“欧洲学分互认体系产生的背景”、“欧洲学分互认体系的具体实施”和“欧洲学生互认体系的影响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几个方面详细论述了欧洲学分互认研究的相关内容。她认为欧洲各国基于“博洛尼亚进程”所采取的学分互认到目前为止是相对比较成功的,这对我国如何打破学校壁垒甚至省界界限以实现学分互认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除此,李沈航、张程程、付东东等同学分别就自己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发言。最后,闫磊主要讲述了在“博洛尼亚进程”视野下国家政治与高等教育学生流动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国家政治的张力不可能突破宗教和欧洲文明设置的隐性界限,实施最大范围内的师生国际流动。其次,结合对博洛尼亚进程困境与中国当下的现状,他认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学生流动带来的社会问题代价会相对较大,国内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流动的现实性和可行性问题也需要进一步考量。
交流结束后,胡子祥教授对每位同学的发言进行了点评。他不仅肯定了大家为开展此次活动所作的努力,也为我们继续完善研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意见,并且鼓励大家要多花时间,脚踏实地地从事资料收集和论文撰写工作,争取把文章做得更好。